·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水中舞出灵动美肤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6-01 03:02:25 | www.chinesejk.com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与水不可分离。回到水中去,让女人的生命、身体如鱼儿一般灵动起来。

  夏日里,时尚美眉风行水中有氧健身,而这种健身又被认为是一种较新理念的运动方式。

  水中健身

  一提起水中健身,许多人就会简单地认为是游泳,其实水中健身操与单纯的游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人体非常有益,但它对运动者水性要求较高,对那些不识水性及水性较差的人来讲,只能是望水兴叹了;而水中健身操是一种新型的有氧健身运动,它结合了不同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步伐,既有陆上运动,还有水中练习,是多种风格的融合。

  水中健身操一般在1-1.4米的水深里进行,即使不会游泳也没关系,根本就不用害怕;水中健身操可以水中走路、水中慢跑、水中伸展等等;陆上做运动可能会很累,可是在水中的感觉却是很舒服,轻飘飘的;水对皮肤好,还能减肥……

  课程内容

  水中健身操是在轻柔的音乐伴奏下,健身者跟随健美教练进行的一种有氧健身运动。水中健身操一般在齐腰或齐胸的水中进行,健身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身高,选择不同的位置,水位越深则动作难度越大,健身者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动作的难易度。一节水中健身操课程是50分钟,课程主要包括:暖身、伸展、力量、灵敏、柔韧和放松等练习。

  水中健身操课程中有池边垫上操、水中有氧操、塑形和水中伸展操等,一节课中不断变换的运动内容使健身者乐此不疲,比起单一训练让人更容易坚持下去。其中池边垫上操是水陆结合训练,主要锻炼身体的中段,例如陆上的收抬腿,还有一些转腰并加上手臂的动作,利用水的阻力达到练习的难度,可以明显减去腰腹部多余的赘肉,达到减肥的目的。健身者跟着教练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水中进行跑、跳、走等运动,利用水的阻力、浮力和传热进行全身耗氧运动,有效地分解全身的热量。

  运动开始时,要求先做5分钟的准备活动,再下水做5分钟的热身活动。之后,健身者在水中做跑步训练以及水中后踢腿、水中侧踢腿、水中开合跳等动作训练。有意减肥的健身者最好1周练习3次,这样消耗的热量能够比较多,减肥效果才能明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与陆地上的有氧韵律操相结合。

  运动点评

  水中健身可以充分利用水的阻力和浮力的特点,通过水的阻力,水中健身操可以锻炼人的力量、耐力,塑造完美的形体;通过水的浮力,水中健身操可以锻炼人的柔韧,减少运动损伤。

  水的浮力作用使体态肥胖的人在水中活动时,可以感觉到轻松自如,克服陆地上活动容易疲劳的缺点,可以说水中健身操是胖人最适合的一种健身运动。

  Tips

  1比较安全、舒适。当人在齐胸的水中浮力可以达到体重的85%-90%,所以与陆地的运动相比,水中健身操对人在运动中关节、骨骼、肌肉的压力会相对减少,在水的浮力作用可大大减轻地面对身体各关节的冲击力,使人体各关节不容易受伤。水中健身操还可提高柔韧性,由于水的浮力,身体的关节活动更加自如。

  2可以护肤,由于水中锻炼基本不出汗,减少了陆上训练后汗水中的盐分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水又对皮肤有好处,在水中运动能够提高皮下血管循环功能,有利新陈代谢增强。水还可以按摩,水流、波浪的摩擦和拍打具有特殊的按摩作用,可避免并减少肌肤的松弛和老化,使肌肤光洁、润滑、富有弹性。

  3去热效果明显,理想的水温一般在27-30摄氏度。

  友情提醒

  1锻炼前要检查身体,注意过去患的疾病及运动损伤、药物服用的情况。

  2不要在水中单独锻炼,包括会游泳的人。

  3在下水前了解水的深度,投入浅水会产生运动损伤。

  4孕妇、发烧或体温过低者及有运动损伤,如崴脚、拉伤者不宜参加水中锻炼。运动前后需要各做5分钟的准备活动,让肌肉先预热一下,然后再下水不会受损伤。

  为了达到减肥的效果,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训练要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之后1小时才可以吃东西,在水中运动时可以喝水,但不要过量。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