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最全面的宝宝视力呵护手册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6-18 02:31:41 | www.chinesejk.com

    人类并非一出生便拥有1.0的视力,而是随着外界的刺激才慢慢发育出各种视觉机能,出生后到3岁期间是视力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0—4岁视力发育图表

  怀孕第22天:眼睛开始发育

  出生时:视野窄小,上下不超过 15 度,左右不超过 30 度,看不见20cm以外的东西

  两周:可以辨认较大物体的形状、颜色。

  2个月:视野明显增大,左右眼会同时追视人的动作

  3个月:可追视移动的小物体,也可以辨别各种不同的颜色。

  4个月:会看自己的手,会伸手摸看到的东西。

  6个月:双眼可以对准焦点。此阶段眼球逐渐成熟,可分辨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立体感的建立也接近完成。

  9个月:视力约0.1

  1岁:视力大约有 0.2,视野宽度慢慢接近成人

  3岁:视力大约可达0.6左右,等到3岁左右时,有精细的视觉反射运动

  4岁:前后视力达到1.0。

  生理性远视

  一般认为初生婴儿大多为远视眼。因为婴儿眼球比成人小,6个月的婴儿眼球只有成人的2/3大,其眼轴距离较发育完全的正常眼睛还短,所以影像会成形在视网膜之后,形成远视。从孩子降临人世到7岁这一段时间,他的眼球发育最为迅速,眼屈光度也逐渐向近视方向移动,远视程度随之慢慢下降。

  如你的孩子在2—5岁阶段时的视力并非正常的1.2或1.5,而是轻微远视时(0.7—0.8左右),大可不必惊慌地急着为他配戴眼镜。硬是要为他配戴眼镜,反而会弄巧成拙。

  发现幼儿视力问题二步曲

  孩子视力在3—6岁期间逐渐发展,到12岁左右完全稳定。通常儿童视力疾病最好的治愈期也是在6岁之前,专家介绍说,有些视力疾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治愈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所以父母应尽量多注意孩子的视力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是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认知水平的低下,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得视力疾病的发现变得比较困难。

  Step 1:留心观察

  简单方法评估婴幼儿视力:

  ·光觉反应:新生儿都有光感,当强光照射时会引起闭目、皱眉,两个月时对光反应就很强。如果小儿对光照射无反应,就表明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注视反射和追随运动:出生后2个月的小儿开始能注视眼前较大物体,并能在小范围内追随目标转动眼球;3个月时可随意注视和追随玩具,头也随之转动;5个月时,婴儿黄斑中心的发育已趋完成,能分辨人的面貌,对喜欢的颜色表现欢悦。如果不能稳定注视目标,或表现出无目的寻找或眼球有节奏地摆动,表明视力不佳或有眼球震颤

  ·遮盖试验:即交替遮盖两眼,观察小儿行为。当遮盖视力差的那只眼时,孩子不在意,而遮盖视力好的一眼时,小孩会用手推开遮盖其眼的手或物,因为此时被迫用视力差的眼视物,小儿会因视物不清而烦躁哭闹。

  一般来说,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就应该提高警觉心:

  A、看电视习惯走到电视跟前

  B、经常出现眨眼睛,揉眼睛的情况

  C、看人看物的时候喜欢斜看

  D、出现斜视(也就是俗称的斗鸡眼)

  E、经常眯眼看东西,经常侧着头看东西。

  当经常出现以上情况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时,尤其是B至E项,家长这时可以带着孩子到专门的医疗机构做扩瞳验光,以确定孩子是否有视力损伤情况。

  step 2: 教孩子认识视力表

  通过视力表来检测视力,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最简单易行的视力检测手段,可是对于比较小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的制约,家长很难通过平常的视力表来对孩子的视力做大概的检测,所以父母能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视力表,具体的时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只要孩子有兴趣,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就可以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幼儿经常出现的几种视力疾病

  ·弱视

  弱视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通常是因为孩子的视网膜发育不健全而造成,经过矫正后视力达不到0.8。

  患有弱视的人通常不能在某些背景上识别字或图形;无法分辨诸如“上”、“下”,“6”、“9”,“b”、“d”等反转或倒转的图形或字;对类似的字不能正确区别笔划的长短、多少,如“天”与“夫”,“甲”与“田”,“大”与“太”等;有的还出现缺乏空间定向能力的症状,分不清左和右等等。

  通常对弱视的治疗原则是“用进废退”,对患有弱视的眼睛加强使用,人为促进它的功能发育。目前治疗弱视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愈率也达到70%,最佳治疗期为3—4岁,超过5岁之后,治疗效果明显减弱。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视力有异常情况,请马上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检查,一般说来,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通过视力表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视力异常了。

  家长可以做的

  A、坚持佩带眼镜

  当孩子被确认为是弱视,那么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坚持佩带眼镜,从起床开始到上床闭眼睡觉之前,在所有的用眼时间内都要让孩子带上眼镜。

  B、坚持做例行检查

  每半年到一年就要做一次扩瞳验光,然后根据验光结果重新配戴合适的眼镜。

  C、坚持做弱视训练

  每天帮助孩子进行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弱视训练,将正常的眼睛遮住,完成穿针引线等精细工作,如果两只眼睛都有弱视,那么就轮流做。要注意的是,大约二十分钟或者半小时后,一定要祛除遮罩,以免人为造成正常眼睛的弱视。

  

    ·斜视:

  斜视也是人们俗称的“斗鸡眼”,初生婴儿会有斗鸡眼,这是因为它二眼间的距离比较宽,因此靠近鼻子的眼白部份,要较靠近另一侧之耳朵的眼白部份小得多,所以使baby眼睛看似移靠内侧;同时因baby手臂太短,当他们注视手中东西时,无法将东西拿远,因此只有使眼球对视来集中焦点,形成好象斗鸡眼及轻微斜视的样子。但这都会随孩子的成长而消失,父母不用太紧张。

  斜视除了影响外表的美观之外,大部分患有斜视的人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他们只能用一只眼睛注视物体,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分辨物体的前后距离。斜视患者不能从事诸如驾驶、测绘等需立体视觉的工作。

  目前认为的屈光不正最好治疗时间是5-7以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后,一般只能改善外观,而不能恢复双眼的视觉和协调能力。

  家长可以做的

  A、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

  从婴儿期就要多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很多家长习惯于在儿童床前或者是儿童推车的上方悬挂彩色的物品,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要经常更换悬挂点,调整悬挂的距离、方位,不要让孩子长时间注视一个地方。

  B、让孩子远离电视

  每天不能让孩子看电视时间太久,尽量为孩子安排更多的娱乐活动,比如画画,听故事,外出活动,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把电视作为唯一的娱乐工具,所要看的节目结束后,立刻关掉电视,不要坐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按着遥控器。

  C、督促孩子佩带眼镜

  发现孩子有斜视,应及时带孩子进行治疗,督促孩子坚持佩带矫正眼镜。只有当眼睛功能完全恢复之后方可脱下眼镜。

  ·假性近视

  0—3岁的婴幼儿会发生近视,但这一比例非常小,1979年吴燮灿检测了100例1-7天的新生儿的眼屈光状况,发现88.7%为远视,7.1%为近视,4.2%为正视。

  出生时的近视一部分是遗传性的近视。遗传性近视只能在医生检查时才能够被确诊。检查时需要孩子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孩子需要能够指出视力表上“E”的方向,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后,大约2—3岁时就可以带他/她到医院进行屈光检查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由于耽于电视和电脑,低年龄的假性近视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假性近视就是孩子表现为“近视”,但实际上经过睫状肌的麻痹散瞳验光后证实,他的屈光状况是远视,所以称为“假性”。

  一旦发现孩子患了假性近视,家长可以做的

  A、帮助孩子学会辨识“视力表”。

  孩子学会看视力表,可以协助医生进行验光。

  B、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家长要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半个小时要督促孩子远望几分钟。

  C、尽早教孩子学会做眼保健

  眼保健操做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有可能就可以教孩子做,孩子学会后,要引导孩子在用眼后经常做,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做,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轻轻哼着节奏。

  温馨提示:

  ·即使宝宝看不出有视力异常现象,3—4岁还是应该做一次的初步检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应有自己专属的毛巾,不用脏手去揉眼睛等。

  ·不要让宝宝太早接触电视、电脑,除了应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外(对角线6—8倍的距离),时间也应有所节制,最多看30分—1小时为限。

  ·多去户外,多看绿地与远处。

  ·在玩耍或是去郊外时,若有异物入侵或眼睛有外伤时,应去医院由专科医生处置。

  ·多注意宝宝的姿势,且不要养成歪头、眯眼的坏习惯。

  ·婴幼儿通常对画画和看图片兴趣很高,因此,带有插图的故事书,图片和文字不要太小,以免患上近视。

  

(编辑:蔡旭旭)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