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夏季养生靠艾灸 艾灸养生看灸大夫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5-05-29 10:34:34 | www.chinesejk.com

  进入夏季以来,天气日渐炎热,雨水也逐渐增多。在这样暑热的气候条件下,很多人都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昏昏欲睡等症状。

夏季养生靠艾灸  艾灸养生看灸大夫

  面对前述的各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中医认为养生最主要是讲究天人相应和顺应自然,所以中医讲究四季养生,五脏对应五时,即“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从夏季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顾及心阴的养护,更要注意调养脾胃,这是因为:

  第一,从季节特点来讲,大家都知道夏季炎热,但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点,就是湿。夏天的雨水较多,一下雨,水分就蒸发弥散到空气中,使人觉得闷热,出现喘不过气、吃东西没食欲等表现,这可能就是湿伤脾胃所致。而另一方面,闷热、潮湿的天气,很多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产生毒素;细菌等也容易繁殖生长,所以夏季腹泻等疾病非常常见。这些就是中医说的“外邪侵入”。

  第二,夏天暑湿困脾,导致人的脾胃功能相对于其他季节就较弱,如果脾胃功能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造成“内湿”停滞,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功能。

  第三,“脾胃伤则百病由生”,所以体质较差的人或有其他慢性病的病人尤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比如像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在夏季容易发生意外。

  中医的脾胃其实泛指人体整个消化系统,《黄帝内经》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需要脾胃化生的饮食水谷精微来营养。反过来说,脾胃伤则百病生,很多疾病,比如脸上长痘,或者消化不良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脾胃出了问题。

  实际上,如果脾胃运化不好,除了无法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还会产生内湿。中医认为,湿若不及时祛除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寒化变寒湿,热化变湿热,以湿热为例,湿在人体久留不除就会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一般湿热分为两类,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热象更明显,表现出舌苔黄腻、口干口苦口黏、小便黄,甚至也可出现牙龈肿痛、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上以清热为主;湿重于热,湿象更明显一些,有头重脚轻、口苦口黏等表现。临床上,还需要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对脾胃功能进行综合判断。

  夏季养生,我们该如何调养呢?

夏季养生靠艾灸  艾灸养生看灸大夫

  艾灸疗法以其疗效著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的作用,对于治疗脾胃病或改善脾胃病症状疗效显著。

  艾灸疗法安全可靠、经济实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艾灸保健也越发被重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艾灸也进入了现代艾灸时代,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冷风,不能开空调,所以在炎热的夏季现代艾灸无烟无火的优势变得越发重要。配合灸大夫艾灸仪和灸大夫艾灸养生APP,个人也能轻松获得艾灸的灸疗方案,掌握艾灸疗法,无需他人帮助,便可在家里、在办公室、在旅行途中,随时随地做艾灸。

  夏季常见脾胃病灸疗方法:

  1) 胃脘部疼痛,可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脾虚严重可加脾俞、胃俞补益脾胃;腹胀明显可加气海调理气机;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的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泛酸干呕明显可加用公孙;嗳气明显可加用膻中。

  2) 腹泻,可艾灸天枢、足三里、神阙、三阴交、水分,久泄虚弱可加灸脾俞、胃俞穴。

  3) 便秘,可艾灸上巨虚、中脘、天枢、大肠俞,虚证可加气海、关元、温煦、下焦助散结。

  4) 呃逆,可艾灸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也可强刺激攒竹穴,灸中魁缓解急性期的发作。

  此外,脾胃病的艾灸治疗,还要结合个人具体的症状表现,相应的选穴,对灸疗方案不确定,可在灸大夫艾灸养生APP上通过“问大夫“功能,咨询艾灸专家,以防选错穴位,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使用艾灸仪做艾灸,灸疗时间一般以30~50分钟为宜,久病者可适当延长灸疗时间。灸疗温度一般为45℃-53℃,灸疗温度因个人体质不同,每个穴位也不尽相同,同样是足三里,左腿上的足三里和右腿上的足三里的温度可能也会有很大差异。个人应以能产生灸感和能够缓解症状为目的。如果找不到穴位,可以通过艾灸养生APP,进入经络穴位图解APP,采用灸大夫取穴法,以自身某些部位作为参照物,轻松找到穴位。

  作为国内最好的中医保健APP,艾灸养生下载量已经超过百万。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夏季养生靠艾灸  艾灸养生看灸大夫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