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学斯拳,受斯益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12 15:34:56 | www.chinesejk.com

我是湖南人,今年57岁,离岗退养在家。闲来想起一些事做。记起了年少时想习武强身,苦于无条件,未能如愿,现在想努力来圆一下这个梦,那怕是靠近这个梦。再加上怕已有的养身病缠身,老来成个病秧子,自己受罪不用说,累及后辈和亲友。于是去年年初开始学太极拳。附近没有老师,我就独自按光盘和书本,以及“太极拳”网页中下载的资料,在无音乐的情况下学练了24式、48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到年底时虽能比较熟练地整套打下来,但总找不到传说中或长期以来印象中应有的那些感觉。于是就想:“有个老师教该多好啊!”

2007年12月的一天,我上网浏览“太极拳”网页时,被“养生太极拳”吸引了,准确地说,是“以太极拳的功法练太极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行字吸引了我。看了上面的大部份内容,如:《养生太极拳简介》、《怎样学习养生太极拳》、《养生太极内功》、《网上学拳好》和《经络知识》等文章,觉得一有“自修教程”为教材,二有网络教学,三是自主学习,特别是有老师免费辅导。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最适合我的。虽有一些其他疑虑,但还是抵不住内心的向往,决定先邮购2、3、8号光盘试学。

今年1月中旬收到光盘的当天就开始了学练。紧接着申请成了在线辅导一班和内功一班学员。一边自主学习,一边有了老师辅导。就这样,到3月底,我已学完第一路,初步学会了随息放松、逆腹式呼吸。并且有了放松感、气感。

练习第一路时,能顺利地连续中规中矩地打几趟, 既不觉得累, 也常常几乎忘记了时间, 感觉到少有的舒服。同时,得益于养生太极拳,有两个养身病离我而去:一个是使我烦躁多年的便秘症状销声匿迹;二个是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频繁咳嗽,这几个月来没有光顾我。还有一个现象,原来经常感冒的我,在反常的去冬今春,居然没有得过一次感冒。在我身上还有一个顽疾,虽未痊愈,却好转了许多,我在进一步地验证中。

像这样的健身疗疾效果到那里去找?于是,赶紧购齐了“养生太极拳”全套光盘,申请进入二班,正式学,继续学,认真学,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学练养生太极拳。

我学练养生太极拳,原则上是按照虚无子老师指导的方法。但是,结合自己曾经练过其他太极拳的现实情况,在领会虚无子老师指导的原则下,我有了自己实用的方法和随之而来的体会:

一是端正思想。去年看了一些太极大师们写的书、出的碟子,脑子里有关太极拳的知识杂乱无章。但要学好养生太极拳,我就告戒自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要透破知识障,循着养生太极拳理论指导,认定虚无子老师的引路,脚踏实地去真修实证。

二是阅读观摩。基本上要无一遗露地认真阅读自己网页上的太极拳理论和课文,现阶段特别要反复阅读课文。每一式的文字说明,要能烂熟于胸,融汇到动作中。要反复地、无数遍地观摩光盘上老师的动作示范,既仿形似,更求神似。

三是慢练勤练。不贪多,不求快,循序渐进,力戒浮躁,跟随课程进度练拳。学一式,就直到学会练熟一式,然后再学下一式。在学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基础上,注重慢练。慢练中,主攻弱项,侧重练意,练入状态,体验感觉,连续演练。以求用慢练来磨出意动身随、身动息随的练功状态。每式每动以千遍计的持之以恒的勤练引来功夫上身。我坚持了每天早、晚各练拳1小时以上(看教材学的时间不在内),冰雪和春节期间也没中断;

四是多听辅导。争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不轻易失去听老师上语音辅导课的机会;其二是经常汇报自己的练功情况,咨询和约请老师给以个性化辅导。

五是用心体悟。对每一式或多式演练,既要勤练,还需参悟,只有这样才能真修实证。我觉得细细用心体悟到的正确认识,就是质的飞跃。每一次这样的质的飞跃,都是把老师教的知识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例如我练1—2式起势的体悟情况:两臂平举时,下丹田吸气手指有酥胀感,满手掌也似在吸气,些微有点发热;屈膝按掌时,两手很轻松,手指有胀感,肚皮与腹肌之间有东西在轻松地挤过去的感觉,同时好象有薄薄的一层液体紧贴腹内壁流下去,有时腹内有肠鸣。象这样的体悟,我坚持每一式或多式练到比较熟练时就开始进行,随后持续体悟下去,直到有了较正确的认识方告暂休。

我喜欢上了养生太极拳。俗话说:“学戏三年哼,学拳三年癫”。以后我要用“癫”的劲头继续学练养生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网站六周年纪念日将至,写了本人自练习养生太极拳以来的一点感悟,以告喻后来者。养生太极拳和虚无子老师带给了我身心健康与愉悦,让我借此机会表示衷心地感谢!

祝愿养生太极拳网上办学越办越兴旺,为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带来福祉!

(编辑:阳光)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