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脂肪肝并非你想象中那样,危害也是多多的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作为一种慢性病,脂肪肝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可以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根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2.5%~35.4%。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约为15%(6.3%~27%)。 更可怕的是,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脂肪肝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症、脂肪与酒精摄入过量都是脂肪肝高发的原因。

  有人认为,脂肪肝不痛不痒,不影响生活;从医学上看,脂肪肝的症状表现多为疲倦、腹胀、食欲不振等,脂肪肝患者中同时合并有转氨酶升高、肝脏肿大的不到 10%~20%,大部分患者没有肝区症状和不舒服的感觉,并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很多人都对脂肪肝不以为然。但是脂肪肝的危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单纯性脂肪肝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脂肪肝是肝脏脂代谢失调的产物,同时又是加重肝脏损伤的致病因素。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炎症加重和肝脏功能受损。

  2、诱发心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5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百分比高达5。2%,而正常人群只有1%。调查发现,脂肪肝会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同时心血管疾病又是脂肪肝的首要死亡原因。

  3、加重糖尿病

  脂肪肝可加重全身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引起糖代谢紊乱。影响正常的糖代谢,脂肪肝严重时,不能将过高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造成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加重糖尿病。脂肪肝患者中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合并糖尿病发病的约占30%~40%。

  4、诱发慢性肾病

  脂肪肝患者中不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且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也较正常人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中发生慢性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是正常人群的2~3倍,二者密切相关。

  5、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解毒功能降低。一方面,肝细胞对毒性物质代谢能力降低,另一方面,脂肪肝导致肝脏内免疫细胞功能受损,对由门静脉来源的肠源性内毒素等降解功能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脂肪肝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呢?

  首先,饮食是调理脂肪肝的关键。患上脂肪肝初期,人们往往感觉不到不适,但此时脂肪肝仍在悄无声息地进展,而不科学的饮食则为这种进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要想终止脂肪肝的进程,改变饮食、尽快戒酒是关键。饮食结构应强调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与低糖、低脂肪;少吃或不吃动物内脏、鸡皮、肥肉及鱼籽、蟹黄,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可以吃些有助降脂的食品,包括燕麦、小米等粗粮,黑芝麻、黑木耳、海带等。另外,在酒足饭饱后马上喝杯茶的习惯最好也改改,至少大鱼大肉之后不要立即喝茶。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蛋白质结合,减缓肠道蠕动,造成便秘,给有毒物质伤害肝脏以可乘之机。

  其次,运动是减少脂肪肝的法宝。如果说调整饮食是控制脂肪的“来源”,积极锻炼则是为脂肪提供“去路”。运动一定要掌握好度,运动量过小起不到锻炼的效果,过大则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尤其是合并某些慢性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人士。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最为适合,包括中速步行(每分钟120步左右)、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打羽毛球等。

  最后,脂肪肝的治疗不仅仅需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还需要修复肝细胞膜,因为脂肪在细胞内累积会导致肝细胞膜破损,我们要在去除源头的基础上保护、加强肝细胞膜这层壁垒。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等含有天然植物提取成份的保肝护肝药。一方面研究证明其对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天然成分也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肝脏负担,达到保肝护肝之效。当细胞膜损害伴随大量磷脂分子丢失时,易善复中的多烯磷脂酰胆碱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进行修复,从而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进而改善细胞功能,细胞功能的改善可促进跨膜交换和受体发挥功能,最终恢复肝功能及酶活力。

  总之,脂肪肝危害多多,我们应对脂肪肝要上心。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从源头上重视,“管住嘴,迈开腿”,同时服用保肝护肝药(易善复等),这不仅仅可以预防脂肪肝的发生,也是脂肪肝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728世界肝炎日即将到来,爱肝护肝从此刻开始吧。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