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今冬流感太疯魔,专家建议:第一时间服用穿心莲内酯滴丸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2017年秋冬开始的这次“流感”,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全家老幼病倒一片。这次流感,咳嗽、腰酸、浑身乏力等现象很是普遍,感冒、发烧甚至是交替来袭,并且迁延不愈,大部分到了医院也没有特效的办法。据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结果显示,自2017年12月1日以来,流感样病例(发烧38℃以上,伴有咳嗽或咽痛症状的病例)占门急诊就诊病例的百分比平均为5.64%,较去年同期(4.23%)上升33.3%;从病原分型看,新甲1、甲3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活动,其中乙型流感是导致近期我市出现流感样病例集中发病的主要病因。与既往相比,本年度冬季流感活动较去年提前2-3周左右。流感来袭,父母家长们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识,不要自行乱用药。

  首先,抗生素对感冒无效,90%感冒是病毒引起

  人类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各类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只是极少数。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一般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生物。它们生长的特点是细胞内寄生,即侵入人的细胞后,多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目前使用的各种抗生素几乎都很难进入细胞内,对病毒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病毒性感冒之所以不能滥用抗生素,还因为它会引起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人体内存在着相当多的细菌,主要存在于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同的腔道中,这些有益的菌群对人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外来的致病菌进入人体时,如果量不是很大,就无法与人体原有的大量细菌竞争生存,当我们使用抗生素时,人体的正常菌群就会被部分地杀死或抑制,从而使人体是去防护能力,真正的致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机体感染。滥用抗生素更严重的后果是倒置细菌的耐药性。如果一感冒就用抗生素,在抗生素的攻击下,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用的抗生素越多,产生的耐药性就越强。

  其次,感冒用药首选中成药,激发人体自愈能力

  如果人体受到外界细菌、病毒的入侵,免疫力就会奋起反抗,从四面八方调集白细胞战士与病菌作斗争。很多人得了感冒后不用打针、吃药也能痊愈都归于免疫力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如果一生病就服用抗生素,就会把聚集在人体内脏中大量的有益菌也“杀死”,对人体免疫力造成很大破坏。

  孩子感冒发烧了,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心乱如麻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抗生素、退烧药、止咳药一样不少地给孩子吃?你有没有央求医生输液快点把烧退下去?其实,这些盲目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现在也经常能听到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生病国内的药品都已经不给力了,每次生病都必须打进口的药物,试想如果哪天孩子身体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我们下一次生病可怎么去应对呢?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病毒与细菌的区别,如果孩子感冒没有并发细菌感染,就不需要服用抗生素,相反,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或适当服用中成药,比如穿心莲内酯滴丸、柴胡滴丸等。

  家中有人出现感冒症状,可以通过症状来服用中成药。早期若出现嗓子不适,立马服用2袋穿心莲内酯滴丸。服用之后,它便开始了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而发挥疗效,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增强巨噬细胞的能力和杀菌能力。对于儿童而言,若发烧不超过38.5℃,可以使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敷冰袋、温水擦浴等,多饮水,同时适当使用一些中成药,不仅效果好,也更安全。柴胡滴丸是天士力集团为广大患者推出的抗感冒急“先锋”。它所含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可以迅速退热、镇咳、抗炎、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流感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缩短感冒病程,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防止继发感染。

  穿心莲内酯滴丸与柴胡滴丸都是滴丸制剂,通过舌下含服的方式,药物通过舌下黏膜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吞服时引起的肝脏首过效应,以及药物在胃内的降解损失,使药物高浓度到达靶器官,迅速起效。一般含服5—15分钟就能起效。提醒:穿心莲内酯滴丸有点苦,介意的患者可以不采用舌下含服的方式。

 

  随着国家禁止输液的政策不断推出,作为家中的父母,应该多学习一些医药常识,尤其是儿童用药。滥用抗生素对孩子自身的身体免疫力破坏极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也会降低,过敏体质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所以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急于使用抗生素来压制病症,要保护好孩子们自身的免疫力以及修复力。建议感冒初期,咽喉肿痛就可以直接双倍剂量服用穿心莲,缓解咽痛。感冒中后期,可以联合柴胡滴丸、藿香正气滴丸等中成药中的感冒药来服用,缩短感冒病程。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