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政策助力 医共体建设迎春风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医联体建设作为近几年医改工作重点正在加速推进,去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专家认为,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医联体的建设步入快车道。医联体建设是对医疗资源的垂直整合,是未来的方向。随着分级诊疗在2017年落地,分级诊疗试点覆盖率、人群覆盖率等指标均有所提升,远程医疗、医院管理第三方、慢病管理、区域性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相关企业将持续受益。

  

 

  “千县万医”全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巡回培训工程启动

  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医联体建设

  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仍面临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推进分级诊疗。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放大优势医疗资源效应。医联体建设将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2017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为各地推进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基本搭建医联体制度框架,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百倍爱心卡”心血管病防治专项基金捐赠仪式

  破解乡村“最后一公里”看病难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县域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90%以上,县级医疗机构数量达1.16万个,服务覆盖人口为9亿多人但县级医院承担的医疗服务与其功能定位仍不匹配。如果按照90%左右患者“大病不出县”的政策预期来看,医疗服务需求与资源的“倒三角”模式依然没有获得根本的改变。

  以县乡一体化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是我国医联体建设的四种模式之一,其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建设县乡一体化管理的医共体,并与乡村一体化有效衔接,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为加快实现“大病不出县”,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以北京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县域-医共体”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作为探索基层医改的有效实践,为解决乡村“最后一公里”的看病难问题给予了全新的探索。

  在北京远程心界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协同下的“县域-医共体”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县级医院展开。远程心界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心血管病专科医疗联合体运营机构之一,其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依托,面向全国各县/市级公立二甲及以上医院建立“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同时向各基地医院的“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提供配套的心血管病区域心电、区域影像等相关设备,使心血管病患者通过基地医院首诊后,视病情轻重急缓情况而定,将心电、影像上传至基地医院信息数据中心,同时也可根据患者要求与阜外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并将诊疗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形成基地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之间心血管病远程会诊中心的双向联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基地远程会诊中心的业务展开,越来越多的患者逐渐开始接受这种远程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

 

 

  特邀专家与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一同查房

  医院管理第三方迎发展机遇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火热,我国医疗健康行业迎来发展高峰时段。医联体建设,特别是医共体建设,让医院管理第三方有了可寻的发展空间。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比单一医院更高的管理水平。医院管理第三方的管理资源优势使得在医联体强势发展下,既可以成为组织医联体(医共体)的主体,也可以成为医联体(医共体)的媒介。医联体(医共体)的发展会助推医疗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这给医院培训、医院管理咨询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医院管理第三方运用医联体(医共体)市场强力推动的政策机遇,做好自己,并参与其中,一定能获得快速的发展。

  专家表示:医联体建设,特别是深耕县域医疗的医共体蕴含极大的市场空间。与大型医院相比,县级医院存在系统性不足,包括资金、设备、医疗技术(医生)、管理运营、品牌等等方面。在分级诊疗的推动下,政府行政干预和患者需求倒逼双重驱动下,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需求相对较为刚性,蕴含极大的市场机遇。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