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鸣专栏:《见识》有感,比贫穷更可怕的事
文/健康中国2030品牌计划联合发起人、健康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 汪杨明
前段时间,很有幸,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送了我《见识》这本书。因为最近工作太忙,断断续续在看,感觉比看其他书用的时间要长了许多,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于人生经验的思考、总结,对读者的用心,以及如良师益友般的肺腑之言。所以这本书读得慢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我不断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互验证,思考自己原来在很多很多方面,在根本见识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局限,因此获益匪浅。
感谢作者吴军先生,我想一个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同时能够兼顾家庭,并且拥有良好生活态度的人,可以称得上合格的人生导师。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关系速朽,新的社会共识仍未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的乱世,精神世界同样兵荒马乱,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是众人梦寐以求的奢侈。
我们的社会经历过富裕与贫穷,尤其是近代历史,是从极度落后与贫穷中走来的。曾经的上国荣光只是遥远的记忆,而内心深刻的焦虑敲击着几乎所有人的灵魂。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在慌乱之中难免行差踏错,或者缘木求鱼,或者灵魂跟不上脚步。
上周五,在公司,董事长王伟先生和我们交流,说了四个字,印象也是非常地深刻:“医不叩门”。他说自古以来医生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而传统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我们在健康中国推动2030品牌计划,应该怎么做,边界在哪里,其实需要非常深入的思考。因为首先我们只有了解健康产业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个产业并惠及每一个人。
回到《见识》这本书,吴军先生在书中提到比贫穷更可怕的三件事:1、缺乏见识;2、缺乏爱;3、缺乏规矩。今天在鹊鸣专栏,关于健康中国的品牌建设,我同样认为这三点也值得借鉴与深思。我始终强调健康产业的信任品经济属性与知识经济属性,这个行业的信任成本非常之高,维护信任应该是每个从业人员内心恪守的准则,不容丝毫践踏。而知识经济的属性,确定了行业的高门槛与高壁垒,医生、医药、健康服务等所能够赢得的社会尊重,脱离不了专业的价值与智力资本。
所以,如果在见识层面,不把健康中国的品牌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品牌建设区别对待,没有充分认识这个行业的品牌属性以及“医不叩门”的文化精髓,而是运用品牌曝光效应,以广告与炒作作为主要的品牌推广手段,无异于在沙地上建设摩天大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与成本也已走到穷途末路,如果再没有见识层面的突破与思维上的革新,犹如历史上保健品产业与直销行业的污名化,深陷塔西佗陷阱,我们很难走出健康产业品牌建设的死胡同。
健康产业的特殊性还在于其“救死扶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文属性,健康是跟人打交道的,而且更多时候是跟患者或者亚健康人群,如果心中没有爱,眼里只有疾病,而没有人,忽略了人的感知,往往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甚至让矛盾与冲突升级。品牌传递的是认知,认识是建立在对言行的观察之上,世人都不会读心术,所以健康产业不仅仅是要心中有爱,而且还要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传递信心、温暖与希望。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美国学者约翰·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写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明确指出了专业人士在与公众沟通中需要承担主要的职责,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而且用公众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
说到缺乏规矩,可能是跟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关,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做“资源诅咒”,我在前面的专栏里也曾经提到过我们很多的产业都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在巨大的需求面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事是一种方式,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也是一种方式,如果法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往往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事件发生,因而形成互害模式,身处其中,没有一个快乐的灵魂。
所以,在谈健康中国的品牌建设之前,对于一些基本的认知,我们需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讨,并建立共识,而这也是《鹊鸣专栏》所希望尽到的一点绵薄之力。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上一篇:2018年温江双创载体工作会顺利召开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