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历经三代匠人耕作,云南苗乡无公害三七首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新品种-苗乡1号和苗乡2号,其成功选育为中国中药产业种业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推动中药材种业发展及药材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在4月20日召开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上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践行无公害中药材种植,以高品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本次会议由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云南省文山州人民政府主办。

  

  首次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的三七品种-苗乡1号和苗乡2号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源头,中药农业被称为“中药生产第一车间”,中药材品质直接关乎中医药的疗效和声誉。然而,中药材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在拓展资源、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导致品种产区扩张转移的盲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失序,使用植物生长剂、化肥农药的混乱以及生产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和问题,对中药材品质的稳定和提升带来严峻挑战。甚至因此中药被任意贴上“不安全”的标签,成为中药走向世界的“技术壁垒”。

  

  苗乡三七品种选育科研示范园

  被誉为“南国神草”的三七,据《本草纲目》载其“能治一切血病”,又有《中国医药大辞典》赞其“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在我父亲余子畏种植三七的年代,云南文山三七曾远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化学农药兴起,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部分三七农残重金属超标,导致三七出口量连年直线下降,到1989年三七价格下跌到一公斤几块钱。”云南省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痛心回忆。

  

  张伯礼院士一行考察苗乡三七种质资源圃

  如今已经73岁的余子畏先生作为三七科学种植的先行者,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了寻找三七良种的步伐。“不管什么作物,种子好的,收成就好,三七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三七地生病,活下来的就是抗病性强的,我就一株株收集起来。”他从数亿株三七中挑选近万株具有优势性状的株系培育。如今余育启先生子承父业,已建设西南地区人参属最大的种质资源圃,保留1.07万份三七种质材料,为保证遗传多样性继续着第三代人的努力。

  自此“无公害”生产理念由此深深植入余育启的心中。2001年他创办了“苗乡三七”,借鉴日本种植技术标准,严控化肥农药使用,当年便通过日本JAS有机认证,打造了驰名国际市场的三七品牌,十几年来在三七市场起伏中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

  

  张伯礼院士一行在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陪同下

  考察三七品种选育科研示范园

  推进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业界共识和国家政策导向。2017年颁布实施的《中医药法》,明确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医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

  2018年11月,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在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战略论坛上共同发布《中药材品质升级无公害行动计划--北京共识》,呼吁共建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助力中药产业升级。同时还发布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主编的《中药材无公害栽培生产技术规范》。今年的中国药材品质升级推广会暨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培训会上也启动了“三七品质升级工程”,宣告了三七种植将受到更切实的科学技术支持,力保三七品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七品质升级工程”启动仪式

  “苗乡三七”始终是三七无公害产品标准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由“苗乡三七”等牵头制定的《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2017年3月由中国中药协会作为团体标准发布,这是国内中药材首个无公害种植标准。苗乡三七率先达标,竖起标杆,其产品均达到无公害和有机标准,其中“和谦”无公害三七206项农残和5项重金属符合上述团体标准,并公开承诺以国际权威机构瑞士SGS检测结果为依据,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列为剧毒的六氯苯、五氯硝基苯两项“零”检出。

  从行业的从业者到标准制定的参与者,苗乡三七也不断用专业的队伍、科学的力量武装自己,让无公害之花真正开满苗乡三七。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讲,“目前苗乡三七已经集结了一支国内外专业团队,整合了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院等国内优势资源。他们始终保持对三七研究的情怀,择一事终一生,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上。”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