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方恩喜:肿瘤治疗不能光看指标,活着才是硬道理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近日,在安徽中医药临床中心附属医院一位癌症患者向方恩喜中医,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方大夫,我前段时间做的肿瘤标志物检查,发现指标有些高,我心里有些害怕,你说能不能调下药,给这肿块马上消下去呀?让指标下降一点。”

  其实,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大多数患者及家属都会时刻留意一些细节变化,唯恐一不留神导致病情恶化,酿成悲剧。关注肿块大小、对比前后检查指标变化对癌症患者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这其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区。

  许多患者不惜一次性投入大笔费用,以期“一战决胜负”。此时,他们对现代医疗手段估计过高,认为通过某些花费昂贵的治疗方法可以一次性地解决问题。采取手术治疗,一刀割之,以为斩草除根;忍受着痛苦,也要坚持放化疗。但是,不久就又发现癌细胞复发或转移。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现实。方恩喜认为: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抵抗能力有很大关系,对多数患者来说,局部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即使局部治疗达到了一定效果,这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想真正康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方恩喜:“不能光看指标变化,活着才是硬道理”

  

方恩喜:肿瘤治疗不能光看指标,活着才是硬道理

 

  方恩喜中医曾言:“在国际上,西医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持续一个月以上,肿瘤增长不超过25%,就叫没有变化;若是肿瘤缩小一半,无新的病灶出现,就叫部分缓解;如果肿瘤完全消失就称完全缓解。”“这种评价体系是以效率、指标变化为标准,可是却也忽略了患者的主观感受。我接诊那么多位患者,我发现他们希望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相符,病人更想看到的是:生活状况的改善和延长生存的时间。”

  “因此,我总结肿瘤治疗关键的一点就是“活着才是硬道理”方恩喜主任说。肿瘤治疗不能光看指标,有些患者死因其实并不是癌症,而是死于治疗副作用导致的器官衰竭。”“可不管是因肿瘤离世,或是器官衰竭离世,终究人不在了。这时,即便做检查显示肿瘤消失了,可细想之下会发现治疗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方恩喜:“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上,缩小肿块的效率可能不如西医那么立竿见影,但是服药后,大多数患者症状都会有所改善,身体逐渐好转。这样虽然肿瘤缩小不明显,可是他能吃能喝能睡,生活质量提高。原来卧床不起头都抬不起来,现在都能下床走路了,生存期是否延长也就可想而知了。”

  许多刚开始在安徽中医药中心附属医院服用中药的患者对带瘤生存还不太了解,可能会认为“肿瘤既然还在,那吃中药岂不是没用。”其实并非如此,针对肿瘤患者,尤其是多发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带瘤生存大有可为。

  方恩喜主任早早便提出: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患者元气亏虚,邪毒入侵,以至阴阳失衡、气血功能障碍,久之,气滞痰凝癌毒结聚相互胶结,形成了肿瘤。在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当正邪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便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情况。此时,通过辩证论治,可以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这种“带瘤生存”的理念与古人常说的“带疾终天”不谋而合。

  而且方恩喜主任提倡的这种“带瘤生存”理念,更是在实践得到证实。如:2016年8月到安徽中医药中心附属医院服用中药治疗的肝癌患者李先生,在未行任何西医治疗的情况下,截止到近期2019年5月到医院复诊,已经实现带瘤生存近三年。还有2015年7月来诊的卵巢癌晚期患者郭女士,因为年岁已高,也是未行任何西医治疗,在安徽中医药临床中心附属医院通过中药治疗后,现已带瘤生存四年。等等.......

  治肿瘤不但要追求近期疗效,更要考虑疗效的巩固、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的预防,以及长期的康复和治疗。方恩喜中医表示:“中医药治疗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患者应根据病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并逐步实施,以免急于求成而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