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常见的儿童肺炎种类有哪些?找出病因让孩子远离肺炎侵害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肺炎链球菌,相信很多家长都耳有所闻。从多项分析数据显示,肺炎链球菌是我国儿童肺炎致死的重要原因,几乎每17分钟就会有一名5岁以下的儿童因肺炎链球菌并发症而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痛损失。

  但原来,引起肺炎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肺炎链球菌,还有其他病菌都有可能引起儿童肺炎及其并发症。那么,儿童肺炎的种类有哪些?

  

  常见的儿童肺炎种类有哪些?

  种类一:肺炎链球菌

  主要定居在人的鼻咽部,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平时比较腹黑,大多数都是很安静不易引起注意,待小朋友免疫力下降后,便开始发起攻击。由于其传播方式隐匿,常常会被家长忽略。

  肺炎链球菌的危害:除了引起肺炎,还会引起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菌血症等严重侵袭性疾病。

  预防:滥用抗生素严重,导致细菌已对大部分青霉素和部分头孢霉素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肺炎链球菌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措施,其中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链球菌最有效的方法。

  种类二:流感病毒

  每当季节变化或流感病毒肆虐,孩子就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容易引起与流感病毒相关的并发症,肺炎就是其中一种。由于肺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的接触,接触被污染物品等),因此流感病毒可以说是让家长们非常头大,且防不胜防的病毒。

  流感病毒的危害:流感病毒住要分为甲(A)、乙(B)、丙(C)三种,其中甲(A)危害最大,容易引起肺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

  加之,流感病毒很喜欢与肺炎链球菌为伍,一方面流感病毒能损伤呼吸道上皮层,让肺炎链球菌更容易“定居”,同时病毒导致的其他病理变化也有利于肺炎球菌致病;另一方面,肺炎链球菌也会增强流感病毒的致病力,使症状加重,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死亡率。

  预防: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快,因此需每年定期接种流感疫苗。

  种类三: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非典型肺炎中的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呈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占儿童肺炎的10%-40%。和其他肺炎相比,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甚至咳到吐等。

  支原体肺炎危害:可引起扁桃体炎、鼻炎、中耳炎、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幼儿多患上呼吸道感染,学龄儿多患肺炎。

  治疗:由于病原特殊,需要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部分重症患者会有后遗症,部分患者肺部病变不能完全恢复。

  为何小朋友容易得肺炎?

  1. 携带率高、免疫力低,是婴幼儿易遭受肺炎链球菌侵袭的主要原因;

  2. 儿童呼吸道发育不成熟,一旦受到病菌攻击,就很容易出现相关症状及并发症;

  3. 免疫力,大部分儿童需到12-13岁后,其免疫力才达到成人的水平。

  小朋友患上肺炎如何护理?

  “凡病三分治,七分养”,一旦宝宝患上肺炎,作为家长就需要严阵以待,除了遵循医嘱给予必要的药物,还需要重视护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2. 室内相对湿度也应该保持在50%-60%之间;

  3. 经常帮孩子翻身,变换体位;

  4. 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帮孩子拍背,使肺内痰液松动,利于排出;

  5. 喂食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呛到;

  6. 定时测量体温,每4小时1次,若孩子发热超过38.5℃以上,应极力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烧药,喂药一般采取在餐前半小时为佳。

  刚才也说到,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肺炎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真正解决治疗肺炎的问题,就需要从预防入手,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降低患病风险,以及缓解患上肺炎后的相关症状,让宝宝没有那么难受。

  香港时代医疗现在推出各类儿童疫苗接种计划,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儿童疫苗接种计划(cn.medtimes.com.hk/babyvaccine-plan),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