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黄金秋季 切勿乱补

来源:新浪美食 | 发布时间:2010-08-05 15:18:01 | www.chinesejk.com

  几天前,王女士开始觉得自己的喉咙干燥发痒,听同事介绍雪梨炖川贝有润喉的作用,于是回家连续三天炖着喝,结果出现了咳嗽、痰多等毛病;最近经常加班的李小姐脸色出现了苍白,就买回红枣炖鸡蛋,结果出现流鼻血症状……进入秋季,不少市民认为已经到了进补的黄金季节,开始“大补特补”,但专家提醒,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健康,虚实不分、无病乱补、以药代食、进补过量,都是进补的禁忌。

  秋冬进补应因人而异

  近段时间,早晚天气出现凉意,不少市民开始盘算着“大补特补”。记者从广州市内一些药房了解到,最近几周一些常用的炖汤药材销量有所上升,如参茸、枸杞、沙参、莲子等卖得红火。一位药房的工作人员称,每逢秋冬,这类药材的销量都会明显上升,因为许多市民购买这些药材来炖汤,“秋冬进补”已经成为养生的习惯,如最近枸杞等药材的销量上升了约三成。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喻清和表示,立秋一过,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易倦怠、乏力、讷呆等,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进补有利于赶走秋燥、调养生机、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和推迟衰老的目的。

  据他介绍,对比与北方,南方地区基本上是干热为主,偏有湿热,所以不少人选择清热养阴润肺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全部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比如一些脾虚的市民,常有口淡、舌苔厚等症状,进补养阴润肺的食物药材反而有坏处。又如一些体质偏热气的市民,常有口气大,大便燥热等症状,进补就应该以清热润燥为主。

  此外,有专家提醒,不一定在秋冬才能进补,比如一些体质虚寒的市民,也可以在大热天进补,一般而言,体弱的老人与儿童是冬季进补的重点对象,因为此时进补,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

  食物药品都可进补

  对于进补,不少市民都有自己的秘方:炖汤、煲糖水、在炖肉时放些枸杞,是否能达到进补的作用?喻清和认为,进补的方式可以很多,不少食物、药材、水果都有进补的功效,关键是要根据自己需要选择。

  据他介绍,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秋冬进补应该以清热养阴为主,“比较好用的进补材料包括,食物有马蹄、百合、海参、燕窝,药物有石斛、百合、麦冬、沙参、玉竹等。”但注意这类食物药物对于脾虚、虚寒的病人是不适用的。

  此外,一些简单的方式也可以达到进补的效果。如市民如果觉得口干、鼻塞,可能出现了秋燥感冒,可以用一些桑叶、菊花加上蜂蜜煲水喝,既可以疏风清热,也可以润燥;而经常熬夜、经常抽烟、高温工作的市民,只要不是体质虚寒型,如果有干咳、喉咙痒的现象,没有病其他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食雪梨,有增加水分、清润的作用。

  专家特别提醒,秋天气温干燥,饮食上主要减少辛辣、油炸、油腻、烧烤类的食品,在加工食品时应尽量采取炖、煮的方式,以最大程度保持食物原味与营养成分,为身体补充均衡的养分。

  温馨提示

  进补注意“四忌”

  1忌:多多益善。

  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由于在夏季,市民常饮冷饮、食冻品,脾胃功能多有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于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2忌:以药代食。

  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3忌:越贵越好。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补品也是不同的。价格昂贵的补品如燕窝、人参之类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每种进补品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应以实用有效为滋补原则,缺啥补啥。

  4忌:只补肉类。

  经过夏季后,由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另外,体内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堆积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适当食用牛羊肉进补的同时,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编辑:任盈盈)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