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春困怎么办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06 16:53:27 | www.chinesejk.com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兴旺景象。可许多人却出现困倦乏力、眼涩头晕、提不起精神和昏昏欲睡等症状,医学上称为“春困症”。
  
  合理饮食是大脑的清醒剂,适当的春补可使人精力充沛。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早饭应吃些含淀粉的主食,它代谢后生成的糖类是大脑惟一可利用的热卡,且应增加蛋白质的副食,如蛋奶、豆浆和肉,以保证全天旺盛的精力,占总热量的30%;中餐应适当多食些高蛋白营养品,如豆制品、花生、鱼禽蛋等,以补充肌体的消耗。这些食品中蛋氨酸含量高,后者具有抗寒和抗病之功效。晚餐不宜多吃,以免影响睡眠,加重春困症状。
  
  饮食应清淡,适当地春补。油腻食品可使人产生疲惫无力、情绪低落的症状,这将加重“春困”现象。春补原则:以平补、清补、食补为宜,对特殊人群则行药补,如莲心、山药、百合、扁豆和红枣等食品,最好制成药粥,以驱除疲劳,增强肌体的精力。
  
  摄取足量蛋白质:优质蛋白质可增强体力,旺盛精力,驱除“春困”,且富含可使大脑清醒和警觉的酪氨基酸,故春季应多食牛羊肉、鱼类、动物内脏、鸡鸭肉和鹌鹑等等。
  
  多吃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且富含维持细胞水分的矿物质。应多食香蕉、葡萄、橘子、苹果和荸荠等富含钾镁的水果,因为缺钾会使肌肉软弱无力,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
  
  与此同时,这个季节,随着春天的到来,为了补充内力,有人用药补,有人用食补,也有人提出药补不如神补的道理。所谓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力现象的综合与概括,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神补就是通过精神的愉悦而使大脑皮质血管舒张、皮下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各种腺体分泌正常,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健康,是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不能代替的。再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量基本达到或超过身体所需,如果再食用补品,必然会适得其反。所以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那么,怎样进行“神补”呢?
  
  用绿色养眼
  
  春回大地,满眼新绿,草木萌芽,让人赏心悦目。当人们疲劳、烦闷时,漫步在满园葱茏的林间或草地的时候,很自然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医学专家认为:绿色柔和明快,对光线的反射相对较弱,它能吸收阳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不让眼睛受到伤害,它能使人们消除视疲劳,可以缓解人们大脑中的紧张情绪。
  
>>



  踏青以健身
  
  春光明媚,山清水秀,正是春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不仅可以使你感觉到放松后的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促进您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加强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趋于正常,使心肺功能更加强盛,让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踏青时的“日光浴”还可以使你的肌肤健康亮丽。
  
  放风筝以活血
  
  带着家人外出放放风筝,也是一项有益身心的“神补”活动。放飞一只风筝,活动全身筋骨,身子不时前倾后仰,眼睛跟踪极目远眺,动静结合,手脚、眼睛和大脑同时运动,互相协调。放飞风筝,既可得到欢乐,又可让人舒筋活血。
  
  用爱好怡情
  
  良好的情趣与爱好的培养更是神补的最佳方式。比如养花草,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净化了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试验论证:人每天漫步于花草林园之间,可以使耐力增加15%,皮肤表面温度下降1℃至2℃,每分钟脉搏减少4至8次,消除疲劳的时间缩短80%,还能让人的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提高到最佳状态。难怪有人说花草是人类最好的“保健医生医生”。像书法、绘画、写作和养鸟等等爱好都是神补的好措施,只要自己喜欢,能够陶冶性情,便不拘于何种形式。就拿练习书法来说,要求精神高度集中,顿笔裹锋、笔走龙蛇,眼、手、心并用,练到一定程度,便可沟通内气运于笔端,达到练气功的作用。
  
  要控制调节情绪
  
  皮肤神经也受大脑控制,若精神不好或长期紧张、恐惧、压抑等,会导致皮肤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供应不足,使皮肤苍白、多皱纹,过早衰老。

(编辑:欧阳澜澜)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