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福建省麻风流行情况分析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10-16 14:40:57 | www.chinesejk.com

福建省麻风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0期第33卷 论著

作者:武文斌 余碧英 郑代南 张剑锋

单位:福州,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350009

关键词:麻风发病率患病率复发

  【摘要】目的通过对建国以来福建省麻风流行情况的分析,揭示全省麻风流行特征和取得的 成绩。方法采用马海德编著的《麻风防治手册》中的要求统计各项指标。结果①5年平均年 发病率、发现率从1955~1959年的7.82/10万和12.31/10万分别下降至1990~1994年的0.36/ 10万和1995~1998年的0.33/10万;②患病率由1959年最高年代的0.65‰,下降至1998年0.00 7‰,流行范围缩小;③随着年代的推移,发病年龄向高年龄组转移,少年儿童发病率显著 下降;④型比在年代分布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男性型比一直高于女性;⑤随着防治工作 的深入开展,新发病例病期缩短和畸残率降低。结论建国以来福建省采用的麻风防治策略正 确,防治措施得力,该病的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Leprosy in Fujian Province

WU Wenbin  YU Biying  ZHENG Dainan et al

  ( Fujian Provincial Dermatology Hospital, Fuzhou 350009)

  【 Abstract】 Objectives To reveal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leprosy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leprosy control in Fujian Province. Methods In the light of methods of Basic Statistics in Handbook of Leprosy Control written by Ma Hai De, each statistic index was analyzed. Results ① The incidence and detection rate decreased from 0.782/10 000 and 1.231/10 000 in the period of 1955~ 1959 to 0.036/10 000 in the period of 1990~ 1994 and to 0.033/10 000 in the period of 1995~1998 respectively;② prevalence dropped from the highest of 0.65‰ in 1959 to 0.007‰ in 1998;③ with the elapse of time, the average age at onset showed a shift to advance age group, and incidence of leprosy in children decreased dramatically;④ the ratio of MB to PB was higher in early period and in late period than that in middle period, and the male ratio of MB to PB was always higher than female ratio;⑤ the average disease duration reduced, and the disability rate of new cases decreased.

  Conclusi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gainst leprosy, the endemic of this disease in Fujian Province has been evidently under control.

  【 Key words】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全省土地总面积12.4万km2,境内辖9个地(市),68个县(市)(按历史上麻风统计的县市单位计算),总人口3300万人。解放前麻风病在本地区广泛流行和蔓延,新中国成立后,即着手建立麻风防治机构,培训防治队伍。1951~1956年共成立麻风村院30余所,门诊部4个,培训麻风医生近千名。1957~1977年认真贯彻卫生部制定的“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于1958年、1959年、1964~1966年、1972年和1977年先后开展5次全省大普查。1981年为了实现马海德博士[1]倡导的“本世纪末在我国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我省制定了5年为一个阶段的防治规划。1987年后全面推广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并实现了麻风防治工作的“四个转变”。截止1998年底,全省累计发现麻风患者29146例,先后治愈了23017例,除死亡、外迁等其他减少外,仅有现症患者225例。

  资料与方法

  一、分析对象

  本文资料来自1950~1998年全省各地麻风病历个案登记表、统计报表,以及1985年省皮防院编印的《福建省麻风流行病学资料汇编》和之后各年省统计报表,历年人口数据来自福建省统计局年终报表。历年累计登记29146例,男21639例,女7507例,男女之比为2.88∶1;多菌型(MB)9425例,少菌型(PB)19721例,型比为32.3%,其中有47例发病年龄或年龄不详。

  二、方法

  麻风的诊断、分型、畸残、治愈、复发等均按国家麻风防治技术方案执行,各项反应及

  麻风流行情况的指标按马海德主编的《麻风防治手册》要求统计,显著性检验运用统计

  软件包SPSS4.0进行分析。

  结果

  一、发现率

  由于1950年以前未开展大规模麻风防治,社会有大量积压患者,故在1950~1969年发现患者较多,1980年后,新发患者亦大大减少,发现率显著降低。1955~1998年以5年为一阶段平均年发现率分别为10万分之12.31、4.62、4.84、3.25、2.18、0.92、0.77、0.45、0.33,1995~1998年段较1955-1959年段相比下降了97.3%。见表1。

表1 福建省历年麻风病发病、发现、患病变化情况比较

年份 年平均发病情况 年平均发现情况 患病率(‰) 儿童

  病例数

畸残数/发现数 Ⅱ级畸残率

  (%)

型比

  (%)

病期中位数

  (年)

例数 率(1/10万) 例数 率(1/10万)
1955~ 1157.0 7.83 1820.4 12.31 0.417 618 2840/9102 31.20 33.2 5.2
1960~ 793.0 4.84 757.4 4.62 0.575 423 774/3787 20.44 30.8 3.9
1965~ 610.6 3.27 902.0 4.84 0.509 272 1050/4510 23.28 28.3 4.0
1970~ 509.2 2.36 699.6 3.25 0.371 212 870/3498 24.87 25.4 3.9
1975~ 322.0 1.34 523.6 2.18 0.205 133 648/2618 24.75 22.7 3.6
1980~ 215.6 0.83 239.6 0.92 0.110 61 221/1198 18.45 38.4 3.4
1985~ 178.0 0.64 213.8 0.77 0.053 46 157/1069 14.69 39.6 2.8
1990~ 106.4 0.36 135.4 0.45 0.018 19 97/731 13.27 47.7 2.8
1995~1998 51.3 0.16 85.5 0.27 0.007 5 44/342 12.87 45.0 2.9

  二、发病率

  发病率由于受患者的主观回忆和后期发病率需要追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故我们选择了1955~1990年以5年为一个阶段的8个年段统计,它们的年平均发病率分别是10万分之7.82、4.84、3.27、2.36、1.34、0.83、0.64、0.36。1985~1989年段较1955~1959年段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1.8%。见表1。

  三、患病率

  以历年年终登记的现症患者计算患病率,防治工作初期(1955~1959年)因有较多的患者陆续被发现,氨苯砜单疗疗程长,治愈病例少,现症病例逐年积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60年起治愈者逐渐增加,患病率呈稳定下降趋势。患病率1959年最高为0.65‰,1998年降至0.007‰,下降了98.9%,1995~1998年段较1955~1959年段年平均患病率下降了98.3%。见表1。

  四、性别、年龄发病专率

  以发病年代发病率队列分析,男性最高发病年龄组:1955~1969年为30~39岁组,1970~1979年为40~49岁组,1980~1997年为50~59岁组,发病率高峰向高年龄组推移;女性最高发病年龄组:1955~1964年为40~49岁组,1965~1969年为30~39岁组,之后发病率高峰均集中在50岁以上组,发病率高峰也有向高年龄组推移的趋势。男女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均随发病年代的后推而呈显著下降。0~14岁儿童麻风的发病率随着年代的推移呈下降趋势,1955~1959年段发病率为2.138/10万,1990~1994年降为0.042/10万,1995~1998年仅发病5例。

  五、型比

  历年发现麻风患者中,型比[MB/(MB+PB)×100%]在防治工作初期较高,1955~1959年为33.2%,以后逐渐降低,1975~1979年型比降为最低22.7%,尔后又逐渐升高,1990~1994年最高为47.7%,1995~1997年为45.0%(见表1)。按发病年份计算型比,随着年代的推移,麻风发病的型比变化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男性的型比值一直高于女性。

  六、延迟期

  以发病到发现的延迟期在2年内的为早期病例,2年以上的为晚期病例。统计麻风早期和晚期患者的构成比,历年发现的麻风,1955~1959年早期发现构成比为27.2%,晚期为72.8%,5年以上占55.2%。随着年代的推移,早期发现构成比逐渐上升,晚期发现的构成比逐渐下降,1995~1998年早期发现构成比上升为59.5%,晚期发现的构成比下降为40.5%,5年以上仅占14.3%。延迟期中位数从1955~1959年的5.2年降为1995~1998年的2.9年(见表1)。

  七、复发率

  自1950年开始开展防治工作以来,至1998年底,全省先后治愈麻风患者23017例,累计复发755例,累计复发率为3.28%;MB治愈7961例,累计复发630例,累计复发率为7.91%;PB治愈15056例,累计复发125例,累计复发率为0.83%。经χ2检验,P<0.01,MB患者复发率远高于PB患者。755例复发患者中,绝大多数为DDS单疗治愈者,1998年有1例MB患者MDT(联合化疗)治愈复发。

  八、畸残率

  新发现患者Ⅱ级以上畸残比例,1955~1959年畸残率为31.20%,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畸残率呈下降趋势,1995~1998年畸残率为12.87%。见表1。

  九、流行范围

  全省共68个县(市)(按原行政分区),除柘荣县外有67个县(市)发现过麻风患者,但流行程度相差悬殊,麻风主要分布在闽南三角地带,在防治初期的1959年68个县中有10个县市为高流行区,42个县为中流行区,15个县为低流行区,1个为无患者区;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进展,麻风病流行范围逐渐缩小,至1998年底,68个县(市)中,已有15个县(市)无现症患者,除龙海市的患病率还为0.013‰外,其余52个县(市)患病率均低于0.01‰的水平。讨论

  福建省麻风病的流行,在解放前及防治工作初期较严重,经过解放后40余年的积极防治,开展5次全民大普查发现大量患者和1980年前积极推广DDS单疗与之后的联合化疗治愈大批患者,传染源减少,流行得到控制。至1998年底,以县市为单位,全省68个县(市)中,除龙海市外,其余67个县均低于0.01‰的水平。且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呈稳定下降趋势,麻风的流行已经进入低流行状态。

  患者的型比:型比在防治初期较高,尔后下降,防治中期以后升高。这是由于初期积压患者中MB患者较易被发现,而防治中期,发现患者已较彻底,发现率已接近发病率,故比值下降。随发病率的进一步下降,潜伏期较短的PB发病减少,从而使MB比值上升,这与多数报告相符。

  患者确诊的延迟期、畸残率:延迟期的长短和麻风畸残率高低是反映麻风防治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延迟期越短畸残率越低,防治质量越好。福建省麻风随着防治工作深入,自发病到发现的延迟期从防治初期的2年内者占的27.2%上升到近年来的59.5%,畸残率从31.20%下降到12.87%,说明我们防治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对麻风防治工作不重视,加上麻风知识的匮乏,患者发现延迟,至今还有患者的确诊延迟期在10年以上。畸残比自1980年以来,均在20%以下,大大低于全国的其他地区[2],这不能

  排除存在漏登、康复知识的缺乏等原因。

  麻风治愈后的复发率,MB患者治愈后的复发率高于PB患者,DDS单疗治愈的患者复发率高,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化疗方案后复发较少。近年来发现复发患者数占总发现数的10%左右,MDT治愈患者的复发少与监测时间短或漏报等有关。据Noordeen报告[3]年复发率PB为0.12%,MB为0.02‰;李文忠[4]报道MB为1.3%。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MDT治愈患者的复发率应予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马海德主编.麻风防治手册.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401-410.

  2,王定良,陈德友.浙江省近7年新麻风病人分析.中国麻风杂志,1997,13:25-26.

  3,Noordeen SK. Multidrug therapy (MDT) and leprosy control. Indian J Lepr, 1990,62:448- 458.

  4,李文忠,沈建平,江澄,等.157例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后的细菌变化及复发.中国麻风 杂志,1998,14:6-9.

(收稿日期:1999-12-08)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